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浙江天台、遂昌(75雄、33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44mm,雌蛙体长51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51。头部低扁,长、宽几乎相等;吻短,吻端钝圆,吻棱明显;头顶略向下凹,颊部凹;鼻孔近吻端,位于吻侧;鼻间距略大于眼间距;上眼睑较宽,等于鼻间距;鼓膜大而明显,近圆形,为眼径的2/3-4/5:犁骨齿向内斜;舌宽大,后端缺刻深。
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。指略宽扁,末端宽圆,腹面有小的肉垫;指长顺序3、4、1、2,关节下瘤和指基下瘤明显;掌突3个,椭圆形,内掌突分离,外掌突及中掌突部分融合;后肢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;胫长小于体长之半,足与胫几乎等长;趾略扁,末端钝圆,腹面有小肉垫,略膨大而腹侧无沟;第三、第五趾几乎等长;趾间全蹼,均达趾端膨大的基部,关节下瘤明显;内蹠突长椭圆形,不到第一趾长的1/2,外蹠突小而圆;内跗褶较发达,外跗褶略显。
背腹面皮肤很粗糙,全身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;上唇缘、鼓膜、指趾背面上的疣较小,体背部大疣呈长椭圆形,其上有许多小痣粒,无刺;有颞褶,口角处有颌腺;肛周小痣粒密集,股部痣粒呈圆形,胫背面略成纵行排列;体侧和体腹面的疣粒扁平,大小较为均匀,比背面的疣粒大一些。
生活时整个背面浅黄褐色;体背有黑色斑点;四肢有青色宽横纹,趾蹼上有黑斑。头腹面棕色,体及后肢的腹部浅黄色;关节下瘤和掌突黄色。液浸标本疣粒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较小,吻略尖;第一指背面有婚垫;有一对咽侧内声囊,声囊处皮肤松弛,无疣粒,呈微红色;背侧有雄性线。
卵:相互粘连呈块状;卵径1.0-1.2mm,动物极深棕色,植物极浅灰色。蝌蚪:体型肥壮。第31-39期蝌蚪全长平均49.0mm,头体长19.0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57.8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 352。生活时背面灰褐色,有深色斑;腹面咽部灰色,腹部灰白色,不透明;尾部浅灰色,尾鳍透明,有许多麻斑。全身有浅黄色的颗粒状腺体,特别在体侧和咽喉部比较集中,液浸后变成白色颗粒。在两眼角之间有小白点,体背中央常有一纵凹陷,后接尾背鳍。一个后肢芽2.5mm,头体长17mm,尾长38mm,尾长为头体长的2.2倍;一个后肢芽7mm,头体长18mm,尾长32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.8倍;一个后肢长12mm,头体长22mm,尾长35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.6倍。变态期蝌蚪的四肢横纹、关节下瘤、掌蹠突及趾蹼都已明显。
蝌蚪吻端钝圆,眼位于头侧,出水孔在左侧,肛管开口于后肢芽之间偏右侧;尾肌较发达,上尾鳍略高于下尾鳍,末端钝尖。口部较小,位于吻腹面,唇部两侧和下唇有一排乳突,乳突上有黑色素;唇齿式多数为I:1+1/1+1:II,3列下唇齿中外排唇齿很短,内排唇齿中央有短的缺刻;角质颌弱。变态期蝌蚪唇齿开始脱落,多从上、下唇的外唇齿开始,继而内排唇齿脱落。一个残留尾1Omm长的变态者,其体长为19mm。
成体:雄蛙体长44mm,雌蛙体长51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51。头部低扁,长、宽几乎相等;吻短,吻端钝圆,吻棱明显;头顶略向下凹,颊部凹;鼻孔近吻端,位于吻侧;鼻间距略大于眼间距;上眼睑较宽,等于鼻间距;鼓膜大而明显,近圆形,为眼径的2/3-4/5:犁骨齿向内斜;舌宽大,后端缺刻深。
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。指略宽扁,末端宽圆,腹面有小的肉垫;指长顺序3、4、1、2,关节下瘤和指基下瘤明显;掌突3个,椭圆形,内掌突分离,外掌突及中掌突部分融合;后肢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;胫长小于体长之半,足与胫几乎等长;趾略扁,末端钝圆,腹面有小肉垫,略膨大而腹侧无沟;第三、第五趾几乎等长;趾间全蹼,均达趾端膨大的基部,关节下瘤明显;内蹠突长椭圆形,不到第一趾长的1/2,外蹠突小而圆;内跗褶较发达,外跗褶略显。
背腹面皮肤很粗糙,全身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;上唇缘、鼓膜、指趾背面上的疣较小,体背部大疣呈长椭圆形,其上有许多小痣粒,无刺;有颞褶,口角处有颌腺;肛周小痣粒密集,股部痣粒呈圆形,胫背面略成纵行排列;体侧和体腹面的疣粒扁平,大小较为均匀,比背面的疣粒大一些。
生活时整个背面浅黄褐色;体背有黑色斑点;四肢有青色宽横纹,趾蹼上有黑斑。头腹面棕色,体及后肢的腹部浅黄色;关节下瘤和掌突黄色。液浸标本疣粒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较小,吻略尖;第一指背面有婚垫;有一对咽侧内声囊,声囊处皮肤松弛,无疣粒,呈微红色;背侧有雄性线。
卵:相互粘连呈块状;卵径1.0-1.2mm,动物极深棕色,植物极浅灰色。蝌蚪:体型肥壮。第31-39期蝌蚪全长平均49.0mm,头体长19.0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57.8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 352。生活时背面灰褐色,有深色斑;腹面咽部灰色,腹部灰白色,不透明;尾部浅灰色,尾鳍透明,有许多麻斑。全身有浅黄色的颗粒状腺体,特别在体侧和咽喉部比较集中,液浸后变成白色颗粒。在两眼角之间有小白点,体背中央常有一纵凹陷,后接尾背鳍。一个后肢芽2.5mm,头体长17mm,尾长38mm,尾长为头体长的2.2倍;一个后肢芽7mm,头体长18mm,尾长32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.8倍;一个后肢长12mm,头体长22mm,尾长35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.6倍。变态期蝌蚪的四肢横纹、关节下瘤、掌蹠突及趾蹼都已明显。
蝌蚪吻端钝圆,眼位于头侧,出水孔在左侧,肛管开口于后肢芽之间偏右侧;尾肌较发达,上尾鳍略高于下尾鳍,末端钝尖。口部较小,位于吻腹面,唇部两侧和下唇有一排乳突,乳突上有黑色素;唇齿式多数为I:1+1/1+1:II,3列下唇齿中外排唇齿很短,内排唇齿中央有短的缺刻;角质颌弱。变态期蝌蚪唇齿开始脱落,多从上、下唇的外唇齿开始,继而内排唇齿脱落。一个残留尾1Omm长的变态者,其体长为19mm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本种与东北粗皮蛙 Rugosa emeljanovi相似。但本种背部疣粒略呈圆形,排列很不规则;吻端钝圆;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;左、右跟部不相遇;有指基下瘤;第四趾蹼达趾端。
生物学
生态习性该蛙生活于海拔100-600m的丘陵地区或山区的较开阔地带,常栖于流速缓慢的流溪岸边,白天隐匿在岸边石隙、泥土下,蛙体颜色与石块的颜色相近,不易发现。傍晚,小蛙先出现在溪边,天黑后成蛙陆续从隐蔽场所出来,多分散在溪旁或在露出水面的石块上。繁殖期间雄蛙可发出“啯(gu6)、啯、啯”的呜鸣声。一般在月光明亮的夜晚,出来活动的蛙较少,而且很易受惊,受惊扰的蛙很快跳入水中,向深处游去,并钻进石块底下,或贴伏在水底。该蛙在水底呆的时间较长,待没有扰动后缓慢游回岸边。黑夜间不易受惊,跳跃能力也差。该蛙多在夜间捕食,6月20日在浙江天台夜间捕捉的44只成蛙,经解剖,绝大多数个体胃内容物模糊,空胃者很多,深夜24:00后至凌晨捕捉的个体其胃内食物较多,但有少数个体胃内无食物。
每年11月该蛙开始在溪流岸边的泥土下冬眠,幼蛙较成蛙人眠较晚。翌年3月苏醒,幼蛙首先出现在溪边,此期绝大多数个体都是前一年完成变态的幼蛙,体长20-30mm,而成蛙个体较少。此后成蛙数量陆续增加并可听到雄蛙的叫声。6月中旬少数成蛙开始抱对,雄蛙紧抱雌蛙胸位。捕捉时,雄蛙仍抱住雌蛙不放。6月20日捕获一对正在抱对的成蛙,观察雄蛙的婚垫和睾丸很发达,而雌蛙的卵尚未成熟。7月中下旬是该蛙的繁殖高峰,多个雄蛙的叫声汇成一片,音调低沉。大部分雌蛙的卵已经成熟,只要轻轻挤压腹后部,卵即可排出。该蛙一般产卵2000-3000粒。繁殖季节气温较高,该蛙多在午夜前后产卵,一次产完。产卵场所一般在溪边流水缓慢处或回水湾内。产卵水域水质清洁,腐殖质少,水温20-25°C,水深10-20cm,卵黏附在水内水草或石块上,3-4天后孵化成小蝌蚪,侧倒在水底,10天体全长1.3cm左右。蝌蚪以石块上的藻类为食,白天隐匿在溪边石块下,夜间在石砾间游动,活动敏捷,稍有惊动立即钻进石缝。9月5日可发现变态期蝌蚪,其头体长23mm,尾长33mm左右,多数个体口部唇乳突、唇齿、角质颌开始脱落,少数个体已完全脱落,9月中下旬大部分完成变态,并开始登陆。从受精卵至变态成幼蛙,一般需要60天左右。产卵较迟者,10月下旬或11月才能变成幼蛙,有少数蝌蚪需要越冬至翌年春后才能完成变态。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20mm左右,已具成体的主要特征。
9月8日曾采到17只雌蛙,经解剖,其中6只的卵巢内只有很小的卵泡,其余11只的卵巢内有发育时期不同的卵,但未成熟。
每年11月该蛙开始在溪流岸边的泥土下冬眠,幼蛙较成蛙人眠较晚。翌年3月苏醒,幼蛙首先出现在溪边,此期绝大多数个体都是前一年完成变态的幼蛙,体长20-30mm,而成蛙个体较少。此后成蛙数量陆续增加并可听到雄蛙的叫声。6月中旬少数成蛙开始抱对,雄蛙紧抱雌蛙胸位。捕捉时,雄蛙仍抱住雌蛙不放。6月20日捕获一对正在抱对的成蛙,观察雄蛙的婚垫和睾丸很发达,而雌蛙的卵尚未成熟。7月中下旬是该蛙的繁殖高峰,多个雄蛙的叫声汇成一片,音调低沉。大部分雌蛙的卵已经成熟,只要轻轻挤压腹后部,卵即可排出。该蛙一般产卵2000-3000粒。繁殖季节气温较高,该蛙多在午夜前后产卵,一次产完。产卵场所一般在溪边流水缓慢处或回水湾内。产卵水域水质清洁,腐殖质少,水温20-25°C,水深10-20cm,卵黏附在水内水草或石块上,3-4天后孵化成小蝌蚪,侧倒在水底,10天体全长1.3cm左右。蝌蚪以石块上的藻类为食,白天隐匿在溪边石块下,夜间在石砾间游动,活动敏捷,稍有惊动立即钻进石缝。9月5日可发现变态期蝌蚪,其头体长23mm,尾长33mm左右,多数个体口部唇乳突、唇齿、角质颌开始脱落,少数个体已完全脱落,9月中下旬大部分完成变态,并开始登陆。从受精卵至变态成幼蛙,一般需要60天左右。产卵较迟者,10月下旬或11月才能变成幼蛙,有少数蝌蚪需要越冬至翌年春后才能完成变态。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20mm左右,已具成体的主要特征。
9月8日曾采到17只雌蛙,经解剖,其中6只的卵巢内只有很小的卵泡,其余11只的卵巢内有发育时期不同的卵,但未成熟。
海拔范围
该蛙生活于海拔100-600m的丘陵地区或山区的较开阔地带,常栖于流速缓慢的流溪岸边,白天隐匿在岸边石隙、泥土下,蛙体颜色与石块的颜色相近,不易发现。
国内分布
安徽(黄山、屯溪、休宁、九华山、青阳等)、浙江(临安、淳安、开化、金华、东阳、天台、临海、遂昌、龙泉、缙云、庆元、建德、新昌、衢州、杭州、龙游等)。
经济意义
根据采自浙江东阳和开化地区的标本进行食性分析(张继秀,1966),天台粗皮蛙主要捕食溪流附近的昆虫,胃内食物有蝼蛄、蚜虫、浮尘子、叶蝉、象鼻虫、蚁类、金龟子、瓢虫、蜘蛛、水蚂蝗、蚯蚓以及捕食幼小的天台粗皮蛙等。其有益系数是80.3%,对消灭农业害虫有一定的作用。
分类讨论
讨论张作干于1931年在浙江天台、于1932年又在临海先后采到此蛙,经与粗皮蛙Rana rugosa比较研究后,认为有明显区别,应为两个不同的种,并于1933年将该蛙定名为天台蛙Rana tientaiensis新种。Pope和Boring (1940)、张孟闻(1955)、刘承钊和胡淑琴(1961)将天台蛙曾作为粗皮蛙Rana rugosa的同物异名,四川生物研究所(叶昌缓、费,1974b; 胡淑琴等,1977b)已将天台蛙恢复为有效种名。费梁等(1990c)将天台蛙归人粗皮蛙属Rugosa(新属),其种名为天台粗皮蛙Rugosa tientaiensis。